在裂缝中书写教育诗行
——《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》读书分享
当北京男孩想要波音飞机时,西北女孩的愿望清单上只有一双白球鞋。余华笔下撕裂的时空差距,在17个特殊孩子的教室里,开出了不一样的花。
裂缝里的星光
合上《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》,教室里跳动着倔强的光:右手残疾的萍萍,用左手写工整字迹;左眼失明的阿俊,用右眼画七彩世界;单亲女孩在作文里种下誓言:“我要长成自己开花的大树”。余华说“四十年经历四百年变迁”,我的学生正经历身体缺陷、亲情缺失、资源匮乏的多维差距。但教育的奇迹在于——裂痕处也能萌发新芽。
文字缝补人间
“如果我是他/她”口语课上,孩子们读完书中的城乡对比后,小杰突然举手:“我想送西北妹妹一双会发光的球鞋,让她走夜路不怕黑。”这让我重新理解语文教学。当《悯农》遇上余华笔下的农村变迁,当古诗解析变成理解“汗滴禾下土”背后的生存重量,文字就成了跨越鸿沟的桥。正如书中所说:“文学不是美化苦难,而是赋予直视苦难的勇气。”
做光的引路人
“爸妈说我愚笨”的匿名信躺在树洞信箱里,这让我想起余华笔下被差距撕裂的个体。我放弃批评,转而与她共读《平凡的世界》:“你看孙少平,背着石头也能看星星。”在班级“心灵树洞”里,越来越多的声音在裂缝中发芽:“右手不便又怎样?左手能写专属密码。”“单亲不是残缺,是双倍的爱自己给。”
微光汇聚成火
我们鼓励学生把闲置书籍捐给山区小学,当孩子们在扉页写下“愿这本书成为你的星光”时,我突然懂得:教育不是消除差距,而是让每个生命都能在属于自己的维度发光。
余华说:“改善差距的责任属于每个人。”作为教师,我们愿成为住在裂缝里的光,教会孩子们:纵使生如苔花,也要让微芒连成星河。因为真正的教育,从不在差距面前背过身去,而是教人把裂缝走成光的形状。
用户登录